荷塘旧事教案

来源: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:作业帮 时间:2024/11/05 02:27:09
荷塘旧事教案
x|r*Y寜faTfeme$hfYJ&{GSB=I]O}sLأo};WWu]sWWoߢͲF s7ѭzӄ*\R?|Rfy7*;9588Sgׯ =pZ1ΫDM?758ͼniK:W6ΊjgjЙ'~njS:_-.P^l_mwLL DO6'ս;sܖbOW+cdw[OhNy#ͼ5TN6gTk6jc32DYmkk'X- K7!}}:r5?qbٽè^uEzsbߢ9C.O0^j77f~kdT4&+肈؄=x cͬAmٍLԫAO*gL>&L Xnx E@W`Ih;W|rb[Lhۥ wԁ,6ӊNT^8~_q^+o6^/2NT2O .d0p\Vv̛bntDU\`*z`ZŒp|̍=l_6QŬу\SK8/X 7SnwI&Μ#y7t(#!Ql+r4kԲ,G_JsDaH0,~!3QUlpViNajkOgԤB=PZNar:[#:] yc<pR;җ j6EgD9B%fr1LJNgo8d/x>՚[H \"~[徽@Z@G| "./#E9UK}hw{t(:\ h - :遘/-Ȟ0V;ȂܥR63pW!TA2{͝ jU mQE&:Uם']G;  UG.!2/Ux&D#zG>]؀3Ps "T[q#\pKw53uANgy_ fxvG^]ըcվ"2v&ĠχV>y̑@\C^3 ᎇMDTB$sO!C] fJʺV^P*0F9.'=VͥJ'χQfۖ؊0]Ytۗpynv 9ՊE\AVıEe y@AE3vv.'_#rIAe*wvZu}E3dZ5Ͻ׼/nL,l} %"30Ȥέc-6 g4j]HSpp穿t4Bмn[fx>;72QЖ|82y)GHd}Y3'V1OESWz+}+s- LAt߆X!nYh9 F/oT E,;o"oi3M a4DX:QE<>mx/oYp *Q!%Ac/#B/HʢU$LSSCC 0A4LS]u'b>J?xBENh È: aMlNrCep!skuaacGA(9ևGO$"q c>t vnn{F c08ak;M9d+L4tjd`tݤnzb읥6aQ^L 0)5W 4һqgyQqA3a,;a_F/Szr,iD&c t7B&ۧܡn 4ͣ1pjLly~U3XY*-],a bT<A |=}$lmN:(g\m":GspEٚ;M3{'+/:`)sݎKO#,;M rC%]#Te\«xTlO((VYpD8d-gϊ=~`#P&*i;0FMKD (f[w߷ވBh&= ԷA8{$001YxX27rQ0WEA# LvSǗLp&t B~}/j+wˤ|٨R X^B%r)\BG I]<0, wVM萞Nݫ#Yi`O{9Gz^,C5N<DW"Σ@sL1tM^ިvD,:#(/`AᄊX`z53'gZOV<Hg SFt}Ɇ;#~yaE _.04@R1KRjAtBCse n1ZvCE^l-Yf(xsyE*~J %>V%8Q f#$Q5ʽ5tW T$;sƸ1'@DŽ7 D11N/?;|,X hˁw@1o)2Oɢ1}T-& PE[ھr}LT6Ԣgf_ NӨJ{{Sznt<)ރ#IVt9 `켎Nܘ^3-غ*0 C$7LͿ!.!%k=홌Vfw.ͦ䴽T5L&GU wԋ͜L lGA`bqXO~$C"ެôRzDx89..=t}ǎys]xWS`a2>˼:^$,86081~B\|cg}-~')zi͋mowbV;9yb6,j'^˝]-#R[ԇ`Ayxw \;>XCFD\7G_j< 5N㷃[,웓Z Zb[5-wp/d kY%.N,IAw/a~Y&IL9bD^wm/q$L>2CV&a5=B $s0=-9λÕ3X@TŬ-5d Z'sd2X8bYXWGy ϻo$q:LC{z>@<1&jx w٬94rte&goR:u̔ Z'",u;d8oJNhC"$IfuR"o=lYCe ȟm dB fT=t?`:|JX1ŋ1^of7 9F5{LŮ6$JDTFJj,>$4v6FRsyJ{Y;gˡm#uw R# QIKNzUں#/ME7W Yd@f3,YY c3ElI0[a*VrG5=ɩdӫ?2+OV~XquM?D> nbkDxwsh}eNa [+jBNm\ 6/D^-{pd^Zf,m/'}FUco2/CYIӺ V5 y]13 k9BWrվrEw>@[o( imqVt0$=M΀ DLjaꖖ3k7=[40/ :G߾dwenK=B [׽=9Hu*c3h7F+횩DjԨ0;fPbOX%[>Ӗ>a$cInjZ#>|ܣ_|M*F]yd/Xȅm*`hk>S;;F ]!3W +fxGsq Nnhu!QG)s ̵5;KL6l2Fyiʵsc#:= pLXtudcw-o[`hœҌtUSx){_yOI.0ۘ2%;W!#hNKUw͉\b/f 9ٰEB,m X#/,GsSn9tU\nw'a)6]+› |72󉦴ƀ"aѱS8 lٖ̇{5?"inbw [3M`Ь Y|e_-VRO Pf#cag_(P)@+|L:<$}/>j;ھC3rrpS¦1|'a/$B3R3 Ty ;Q se5*B@r/~{p.D9eowY(Dql/[9ѐp/ݮywXcU=w]qoε mHٓͲ[3|:}l`3H! ፉe -iofd[dD eju$$ %l_m췈5/[YQ~W!ƳT9 ?Edhd1|L<0AJFW\ DWO:S7EPl dՌ8آ}Q01\̒l/f!$g6xki)MW~e[M)fY fYds: cHuo-57-Y KyAݻHꮰ@U2_8*wRtb.G#o$M-?su۾ 8qTOĐ[uv qcDۻPe^0;|B_07ܫ{vY+`Ia yi( O ,c:(ed/}O)؈;|sIOOhOR9!!{[&(+k0jEͲ*C7Cpȗu&\,d^_4DwӐKӯ1=Dwc@4Mo֋Yw2u SbaD.xp olL2~*3s INvf[q cM*l7{]oۮNe":8|Q ;}z,vV!wD"M%Wk%Nݮ d q; uײt%^o7̑+A^A\o{ң;OϺœKIv0X/8K_nThǫ=-ho.*8P |Ao1E;ww]cy}q"̝܅eeۊfRCHR#˞%U-fԲup'SD >q [xK~]1crw,&%T;ˉ~7L\&,nX)7!7HEoEwŞ*v:T0LD%6(a@l;/W:gC (3s?'oX^2~ُ%Vo(D 1er ߼_W=InK3A`>AA|77$'4.]oM7:lvC y!TQ_Q儅ȹsfNMjEubN|IJ^ 7mY۴W:0 MA$:duڿ! Łc*]R|i %L_Ϥ-'47m1YNS!(> y$,H%EsͼHݹ}yB&DiUk;-/G7*,`NRʭH 浯>Mc#ot vVBZ=[ˑKѭp?/6`>tyFo`D_ǞعJi.v˟lkO? Hu7F~!(D (ij i;P(~DbVn>L 6-Kͼ40}]/YnO_hNJwZ[)jzlW[M:>|Ѹ̧;A|7p/\B+wjJ_?twdKA=d@)G+fFX;}qM-ŋtcaI13jK B}1;QoxFc?gi<&J 7ao*x) ׺`XS"3}|ώjh3 &!/_L*YI}0y1"T0wx/#ًĞRdqE[4g2/73#CsA` o85("3cDȧz Z*tLaPSAFII@t8(8_>4CwT7b %P&N;^w)5PN [|1'Z,)u8IMX$_H`2'C0gWyp]V?c l`u(.cDBYm\nuFyXaP[(&s

荷塘旧事教案
荷塘旧事教案

荷塘旧事教案
一、作者简介
朱自清原名自华,字佩弦,号秋实.祖籍浙江省绍兴市,1898 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.1903 年随家定居扬州,故自称“我是扬州人”.1916 年中学毕业后,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,次年改为“自清”,考入本科哲学系.以后的五年里在江苏、浙江等地的中学教书.
在大学时代,朱自清就开始创作新诗,1923 年发表的长诗《毁灭》,在当时的诗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.1929 年出版诗集《踪迹》,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,创作转向散文,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.1928 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《背影》,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.
1948 年 8 月 12 日,朱自清病逝于北京.他的一生既是作家、学者,又是民主战士.逝世后整理出版有《朱自清文集》(四卷)、《朱自清诗文选集》.
二、月夜有无蝉声?
《荷塘月色》中有一处写到作者在月下漫步荷塘时听到了蝉声.
“这时候最热闹的,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;……”
后来有一位叫陈少白的写信给朱自清,说蝉子夜晚是不叫的.朱自清为此问了好几个人,他们也都认为陈的话不错.朱自清为了进一步弄清问题,又去请教他在清华大学的同事昆虫学家刘崇乐教授.刘崇乐则从别一个人的著作里摘抄了一段文字寄给朱自清,这一段文字说月夜确有蝉声,不过那位著者又说,平常夜晚蝉子是不叫的,那一个月夜,却听到它们在叫.这么一来,朱自清反复考虑,就把“好几个人”的话当作“客观实际”,而把那个著者的亲耳所闻当作“是个例外”,至于自己文中那一段描写,则自认是“记忆错误”.于是朱自清给陈少白复信,表示了感谢,并且慎重表示:散文集《背影》(里面收有《荷塘月色》一文)以后再版要删掉月夜蝉鸣的句子.
过了些时候,陈少白又在《新学生》月刊上发表文章,再次讨论这个问题,并且涉及到宋代王安石的《葛溪驿》一诗,因为这首诗里也有月夜蝉鸣的描写.也就在这个讨论之后,朱自清自己又有两次亲耳听到了月夜蝉声,“跟《荷塘月色》中所叙的有相同的地方”,朱自清因为“有切己的问题在心里’,所以对此印象格外深刻.这才写了《关于“月夜蝉声’》一文,公开作答.从这番周折中可以看出朱自清对写文章是极其认真负责,绝不含糊的.
朱自清还从这件事中引出一个更深的教训,他在作答的文章中深有感慨地说:“我们往往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.例如由有些夜晚蝉子不叫,推论到所有夜晚蝉子不叫.于是相信这种推论便是真理.其实只是成见.这种成见,足以使我们无视新的不同的经验,或加以歪曲的解释.我自己在这儿是个有趣的例子.”朱自清这一段话意味深长,它告诉我们轻率的推论会使人们误把成见认作真理,妨碍我们获得新的经验,接受新的知识,这个体会和认识已经远远超出“月夜”有无“蝉声”的讨论本身了.
三、荷塘夕照明——怀念朱自清先生
今年(1978)八月十二日,是朱自清先生逝世三十周年.清华大学为了纪念他,把座落在“水木清华”池边的古老方亭命名为“自清亭”.它和附近小山坡上纪念闻一多先生的“闻亭”比邻而立.朱、闻两位老教授,都是毛泽东同志称颂过的“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”的爱国知识分子.
“自清亭”的命名,使我想起解放初清华园的荷花池畔,也曾为纪念他而建过一个草亭,名“荷塘月色’.那草亭早因破旧而拆除了,可是,那荷塘呢?
夏日的黄昏,刚下过一回阵雨.雨过天晴,我信步来到荷花池畔.荷塘一片碧绿,间杂着朵朵莲花,微风中送来阵阵清香.
我想起了朱自清的散文《荷塘月色》,这是我在中学里读过的.在解放前,到清华念书的时候,我打听到朱先生笔下的荷塘,就是这个荷花池,走去一看,原来不过是一湾死水,几树垂杨,败叶残花,潦倒其间.塘中央还有座小岛,岛上杂树丛生,荆棘遍地,偶尔还从斜刺里跑出一两只野兔来,人称荒岛.
朱自清写《荷塘月色》的时候,这里是“阴森森的有些怕人”,“白天也少人走,夜晚更加寂寞”.这篇文章的头一句话是:“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”,这冷僻而又有几分清幽的荷塘月色,就正好成了他“什么都可以想,什么都可以不想”的暂时“自由”“独处”的地方了.
我那时虽是工学院的学生,由于爱好文艺和对朱先生的倾慕,对清华园里的进步文艺活动,总是要挤进去听听的.朱自清经常出席文艺晚会,发表演讲.他这时已不是我想象中风度潇洒的诗人,而是一个扶着手杖,身材瘦小的老人了.但看去精神却很好.他认定了前进的方向,提出要做“向下的”知识分子,即接近工农大众的知识分子.他领头发表反对国民党打内战的和平宣言,在抗议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学生的争人权宣言上签名,起草教授罢教宣言,还常扶着手杖去征集签名.“但得夕阳无限好,何须惆怅近黄昏”.他这用以自况的诗句,表明晚年的朱自清的确不再是写《荷塘月色》时感伤独处的朱自清了.
朱自清写过一首《挽一多先生》的诗,称闻一多是“一团火”,那么,自清先生又该比作什么呢? 他同闻一多的性格是大不相同的,也许是一池清水吧.虽是清水,也会时起波澜,甚至卷起千堆雪.不是吗? 你看他在 “一·二九”运动中,跟随清华学生游行队伍进城,“一·二一”运动中,他到灵堂向四烈士致敬.闻一多被害时,他冒着危险,在成都各界人士追悼会上发表演说.他宁可饿死,不领美国“救济粮’.他在日记中写道:“此事每月须损失六百万法币,影响家中甚大,但余仍决心签名……此虽只为精神之抗议,但决不应逃避个人责任.”在弥留之际, 他还一再嘱咐家人不去买那出卖中国人灵魂的“救济面粉”……
在池塘边漫想,清华园这些年的风风雨雨,更教人心潮难平.从朱自清的诗句,想到叶帅的“老夫喜作黄昏颂,满目青山夕照明”.这两句诗反映了我国老一辈革命家的壮志豪情;我想,也反映出今天老知识分子们的心境吧.而《荷塘月色》呢,该另有新篇了.
(摘自《光明日报》)
四、《采莲赋》参考译文(罗定五)
漂亮的少年、美貌的少女,心心相印采莲去.鹢首船头来回转,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.桨板轻摇水草紧绊,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.姑娘身材多窈窕,白绸衫儿束细腰.情意绵绵难分割,恋恋不舍把头回.春末夏初好季节啊,叶儿正嫩花儿才开.撩水逗乐笑微微,怕水珠溅身弄湿衣.忽然又觉船儿斜,急忙收起绫罗裙.
【示范教案】
荷 塘 月 色
教学目标
一、知识教育目标
1.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.
2.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:比喻、通感的巧妙运用,动词、叠词的精心选用.
二、能力训练目标
1.训练整体感知、揣摩语言的能力.
2.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.
3.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.
三、德育渗透目标
1.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.
2.引导学生关注社会,追求理想.
教学建议
一、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结构安排、写景的层次和运用语言的技巧上.
二、本文语言精美,写景状物传神,应加强朗读训练,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,体会文章的韵味.
本文语言朴素、典型,充满诗意,这是教学的重点,也是难点,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、通感,精心选用动词、叠词的表达技巧.
解决办法
1.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.
2.引导学生品味表达作者感情基调与感情发展变化的关键语句.
3.引导学生体味本文描写景物的特点,从中领悟寄寓的思想感情.
4.通感的修辞方法学生第一次接触,可以结合练习题讲一点知识,必要时可扩展一些练习.
教学要点
讲解《荷塘月色》,弄清作者写作的缘起及描绘月色下的荷塘的特点,环境描写与抒发感情的关系.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、通感,精心选用动词、叠词的表达技巧.
教学时数
一课时
教学内容与步骤
一、解题:荷塘月色(加点部分板书,下同)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.荷塘,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,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.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,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、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.
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“五四”运动,向往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,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.1927 年,蒋介石叛变革命,中国革命处于低潮,朱自清陷入苦闷之中.他既对现实不满,又不敢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,因而借赏景来排遣苦闷.本文中所反映出来的憎恶现实,想找一个安宁的所在而不得的苦闷心情,在当时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.
二、学生默读课文,参照“练习”一,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.
三、教师先读课文、正音并解释词语.
四、理清全文的段落.教师归纳:全文分三大段.第一大段,(即第 1 自然段),写作者夜深人静时去荷塘观赏月色的缘由.第二大段,(2—6 自然段)是全文的主体,细致地描绘荷塘月色的迷人、恬静,抒发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.第三大段(末两个自然段),写江南采莲习俗及惦念江南之情,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.全文结构完整,衔接自然紧密,写景与抒情有机地揉合在一起.
五、讲读第一段.
(一)指名朗读.
(二)提问:作者为什么惦念起荷塘来了?作者写自己离开沉浸在寂静中的家有什么用意?
师生共同谈话,注意“忽然”两字.
月亮升高了,马路上孩子们的嬉笑声听不见了,妻子拍着闰儿也渐入睡.周围已经沉静下来了,本来可以好好想一些问题,但是,许多的事萦绕在自己头脑中,无法理清,“忽然”想起了荷塘,作者是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,找寻片刻的心灵的宁静而去荷塘边的.
第一句是全文的“文眼”,它象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,在全曲中回荡.
六、讲读第二段:
(一)提问,这一段是按照什么线索来写的?学生回答,教师归纳:这一段是按照作者漫步荷塘的过程来写的.按照作者的活动、视线的转移,有层次地展现荷塘月夜的美丽景色,抒发作者的感情.
小路(第 2 节)——荷塘(第 4 节)——月色(第 5 节)——荷塘周围的树(第 6 节)
漫步——思索(线索)(板书)
(二)讲读第 2 节:
文章先写去荷塘必经的小路.提问:这条小路有些什么特点?学生回答,教师归纳:作者抓住了小路的曲折、幽僻,多树的特点(板书),这三者中,幽僻是主要的特点.曲折与多树是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.小路沿荷池而筑,随荷池弯曲,呈曲折之态.多树则蓊蓊郁郁,更显幽深僻静.
文章用了对比的方式,衬托出月下小路的美.看看作者是怎样进行对比的?
用白天(少人走)、一般的夜晚(更加寂寞)、没有月光的晚上(阴森森的)和今天的淡月比,写出景色朦胧,富有诗意,第一次把“月色”点了出来.
(三)讲读第 3 节:
提问:这一节写作者去荷塘时的感受,请你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?
学生回答.教师归纳:请学生把“象今晚上,……现在都可不理”这段话划出来.这是作者感受的具体内容.作者感到在这种幽僻的坏境之中,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.在这种环境里,可以不做违心的事,不说违心的话,可以无拘无束、自由自在,抛弃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.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,可以理解这种感受,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,进一步点明了夜游的原因.
(四)讲读第 4 节:
背诵课文第四段,讨论以下问题.
(1)作者写月下的荷塘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? 有何特点?
先总写荷塘,再写叶子、荷花、荷香、荷波和流水.定点观察,由近及远,由上到下,先静态后动态.
(2)鉴赏景物特色及语言技巧
荷塘 曲曲折折 用叠词,突出广度
荷叶 田田 用叠词,突出密度
像亭亭的舞女的裙,用比喻,以动写静,写出了高而圆的风姿
荷花 袅娜,拟人,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
羞涩,拟人,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
明珠,比喻,晶莹剔透地闪光,暗写月光柔和
星星,比喻,忽明忽暗地闪光,暗写月光柔和
美人,比喻,纤尘不染的美质
荷香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,通感,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,时断时续,若有若无,轻淡飘渺,沁人心脾,扩大意境,烘托环境优雅、宁静,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
荷波 闪电,比喻,突出快速
凝碧,以静写动
流水 脉脉,拟人,默而有深情
(3)归纳月下荷塘的总体特点,寄寓的感情素淡,宁静,寄寓了淡淡的喜悦之情.
(五)讲读第 5 节:
背诵课文第五段,讨论以下问题.
(1)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?
先写月光,再写月影,最后写光与影.
(2)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,有什么好处?
“泻”,照应“月光如流水一般”中的“流水”这个喻体,增强动感,表现了月辉照耀、一览无余的情景.
“浮”,水气轻轻升腾,慢慢扩散、弥漫,以动景写静景,以“青雾”衬“月光”,表现了月光的朦胧、淡雅.
“洗”,“牛乳”的比喻承上文“泻”字而来,一个“洗”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.
“笼”,“梦”的比喻承上文“浮”字而来,一个“笼”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,衬托了月光的朦胧、柔和.
(3)月光朦胧、柔和的原因是什么?“酣眠”比喻什么?“小睡”比喻什么?作者为什么说“恰是到了好处”?
原因是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.“酣眠”比喻朗照,“小睡”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.这种朦胧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时的心境,所以说“恰是到了好处”.
(4)作者为什么又要写月影?哪个动词用得精妙?
荷塘四周有蓊蓊郁郁的树.月影当是景中一景,塘上月光、塘中月影交相辉映,能使月色表现得更为精妙.
一个“画”字用得精妙,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,富有情趣,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.
(5)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?有什么好处?
运用了比喻与通感的手法.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,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,化静为动,写活了.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、悠扬、和谐动听,两相烘托,扩大了意境.
(6)这段描写荷塘上的月色,总体特点是什么?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?
朦胧,和谐,寄寓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.
七、讲读末两节.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,想到古代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从而引起对江南美好生活的怀念,表现了作者对眼前的寂寞、毫无生气的环境的不满之情,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、向往.在思乡的哀愁中结束全文.
八、写作特点:
本文语言朴素典雅,准确生动,富有韵味.作者是如何使语言表达得如此美的?
(1)作者精心选用恰当的动词,使语言准确、贴切,创造出生动的意境.
(2)作者善于运用叠词,传神地描写事物特征,加强语气,舒展文气,增加音韵美,深化物态情貌.
(3)作者善于运用比喻、拟人、通感等修辞手法,使语言形象生动,创造出引人入神的意境.
九、归纳中心思想.让学生归纳,教师总结.从荷塘月色美丽景色的描绘中,表露了作者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.
总结、扩展
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,要善于通过鉴赏作者的景物描写去把握其中寄寓的情感.而鉴赏作者的景物描写,要善于分析景物描写的层次、景物描写的技巧造成的效果,要品味景物的特点,最后归结到美感特征.
课外阅读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《绿》,领悟寄寓在梅雨潭的绿中的思想感情,并与《荷塘月色》表现的思想感情进行比较.
布置作业
自由命题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,要求运用比喻、通感的修辞方法,在选用动词与叠词上下点功夫.





附:板书设计
荷 塘 月 色
朱自清
荷叶像裙 形态美月下荷塘 荷香比歌 动态美
叶颤如电
“波浪”凝碧 静态美
流水含情
月光如水
荷 薄雾似纱 正面为主
塘 荷塘月色 花叶若梦 素
月 灌木黑阴斑驳 淡
色 杨柳倩影如画 侧面为主 朦
光影和谐似曲胧 胧
树色如烟似雾
杨柳风姿绰约 静
荷塘四面 远山隐隐约约 ↑
灯光没精打采 ↑ 衬
蝉蛙静中显闹 动